|
|
|
國際扶輪第3500地區 2004-05年度團體研究交換團活動 報導 團長陳俊哲PP Eric德國行紀要
GSE的工作我想可以分為三大部分: 1. 出發前的訓練課程. GSE團員都不是社友, 在短時間內拼要湊成軍並代表我們出國訪問, 做不好可是很丟臉的事情! 基於怕丟臉的心理, 我與數位前團長討論, 決定了六次的訓練課程, 包含扶輪知識, 國際禮儀, 語言教學, 對方地區認識以及最重要的例會與年會報告的內容編纂. Porite總監在我們第一次說明會看到了我們的訓練課程內容, 給我們一些指示, 我們的團員就興高采烈的討論起來要如何來達成訓練目標. 我告訴大家, 六次課程只是我的計劃. 重點是我們能做到多好! 我們可以只做60分, 但我們也可以做到100分, 全看大家的共識與榮譽心. 前三次的課程感謝PDG Archi伉儷, Teena, Language主委以及Porite總監的幫忙, 我們完成了基礎的訓練課程. 而例會與年會報告的內容編纂似乎不是那麼的順利: 我們參考了前兩屆的報告的內容, 我們決定要修改, 但不知要改到什麼程度? 頓時大家有一點徬徨, 也有一點抓不到方向. 這個期間, 我們有了一些小小的爭執與疑問, 畢竟我們都沒做過GSE也沒去過德國. 最後, 應所有團員的要求, 追加了四次的時間, 我們終於做出了我們所滿意的例會與年會報告內容. 當然,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不只是訓練課程而已, 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: 簽證, 與Rotary Foundation連絡, 確認機票, 身體檢查, 保險, 服裝準備, 禮物的確認等等. 大夥兒一再的確認,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出發的日子.
2. 4個星期的訪問期間. 接機時對方來的人很簡單, 有1830地區的Weidemann總監, GSE主委Mr. Reuss, 來台訪問的德國GSE團Michael團長以及Christian, Petra, Silke, 第一個星期的接待社司徒加扶輪社社長Dr. Weber, 以及4個接待家庭. 在對方總監的兩分鐘歡迎致詞後就各自由接待家庭帶回. 1830第區的GSE接待工作分配做的很簡單, 4個星期總共只有4個接待扶輪社. 換句話說一個星期由一個社接待: 包含參觀安排, 食宿以及所有費用負擔. 德國是一個工業大國, 有許多世界級的公司與工廠. 所以我們的參觀拜會行程都非常有看頭. 有Badan Wurttemberg省的省政府, 有三個城市的市長, 有賓士汽車的汽車組裝廠, 引擎組裝廠, 賓士博物館, 以及世界上最高級的Maybach汽車展示間, Audi及VW汽車的展示間與修理廠, 世界前三大之ㄧ的球形閥門製造廠Shuck, 世界前三大的水渦輪機製造廠Voith, 德國的類似工研院的研究機構, 法院, 警察局, 數個Bosch/西門子的上游工廠, 當然還有在歐洲隨處可見的無數個城堡與教堂. 其廣度與深度真的超乎我們原來的預期.
3. 觀感. 我以前曾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, 自認為對西方人有一定的認識. 但是回來後整個人都改觀了. 以下, 就條列方式向大家報告我的心得: l 德國人雖然還是德國人, 但扶輪社友就是扶輪社友. 我們原本預期德國人應該是實事求是, 近乎冷漠的民族, 所有的活動與接待應該僅止於禮貌性的對應. 然而, 因為是扶輪的活動, 我們所感受的真的是他們對自家人的真心與關懷. 所有的參觀訪問安排的非常緊湊而確實, 卻又掌握了我們的身體與心理狀況, 隨時為我們做適度的調整. 接待的人員或是導覽的人員都非常的專業與認真, 全心全意的為我們做報告. l GSE的接待工作分配非常的簡單, 只有4個扶輪社負責全部的工作. 因此連絡起來非常的順利. 我們的團員也因此不必每天去記新的接待人員的名字. 對彼此的認識也相對加深. l 我們的所有團員不但在年會以及例會報告時表現的很好, 更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, 時時刻刻都表現出扶輪的精神. 其實, 這才是GSE的最重要的地方. 說實話, 一個月下來, 真的很累. 但大家的禮教與求知欲望都能持續到最後一刻. 從頭到尾都表現出適當的應對進退, 給德國社友很好的印象. l 其實我一直覺得, GSE的活動不只是外在的學習, 更在內在的修養. 我們所要得到的不只是德國比我們先進的技術, 更要學學他們的人文素養. 或許我們可以稱我們自己台灣為小國, 但是德國也大不到哪裡去. 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誠實面對戰後的凋零, 迅速成長; 不自暴自棄, 不妄自菲薄. 而有今天的成就. 台灣雖然也成長很多, 但面對成長後殘破的土地, 污染的環境, 自私的社會價值以及不安定的局勢, 我們扶輪人真的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. 大家加油…. |
|
|